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是思维活动,这是一个十分广泛的问题。但是,我们这里要关注的,是思考,是人们根据某种象征,或者某种证据而得出信念的思维活动;尤其是人们用心搜寻证据,确信证据充足后才形成信念,并由这个信念来指导相应的思维活动。

这个“狭义”的思维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思考,才是IMMEX-C要刻画、度量,并训练的思维活动。

简而言之,可以将思考的思维活动,用“信息加工”的模型来解释。即思考,是搜索信息(输入)、加工信息从而构建(黑箱操作)新的认知结果(输出)来引导行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下图代表:

于是,我们可以将思考的研究,根据这个模型的输入、输出和黑箱操作三个部分来研究和刻画。但是,关于思考的研究和刻画,难点在于大脑对输入信息的操作部分,尤其是因为无法对大脑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解剖”,于是这个过程被称为“黑箱”,且较难研究和刻画。

“打开”思维的“黑箱”是对思考研究的核心,由于技术和方法有限,对思考的过程的研究方法大概分为三类:

1. 间接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输入和输出来探究“黑箱过程”。例如通过向受测者提问“3+2=?”(输入),然后根据受测者的答案(输出)是否是5,来判定受测者的“黑箱”是否具有整数加法运算的思维能力。

但是,这样“打开黑箱”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测试的复杂程度与可信程度,是关键。例如:我们如何脱离地球引力?(输入)这个输入对于中小学生是困难的;但是对于理科大学生或者成年人,都有常识,脱离地球引力,需要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于是给出答案“加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作为答案(输出)。这个输入和输出之间建立了联系,而且是正确的联系,可是这个黑箱的操作(思考)到底做了些什么?仅仅是背诵了一个记忆的结果?还是真的有一个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和构建认知结果的思考过程?恐怕只能认定是背诵了一个既有结果,没有进行多少思考。

而且,测试用的题目表达也存在无法有效刻画思考过程的可能。例如问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3+2=?”,即使回答了5,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猜到的答案,而并非真正有效地思考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更不用说像选择题这样的至少25%的猜对概率。

2.回忆再现法:

也许正是因为只通过输入输出来探究“黑箱过程”不够深入,于是对于那些输入和输出之间“距离较大”的思考过程,就会问受测者“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问题,寄希望于受测者能够将其思考过程充分表达出来。

通过反思的形式,让受测者回忆,并描述思考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思考的过程,打开了“黑箱”;但是这个“打开”看到的还是有限。

这种方法,对受测者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毕竟,对一个思维能力不成熟的孩子,问他“你是怎么想的”等这类问题,他很有可能都听不懂是什么意思;或者对于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该怎么表述都不清楚。同时,对于思维能力成熟的成年人,当听到“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时,已经对先前测试的问题开始进行反思,或者说是对问题进行二次加工了;于是,即使他能够有效地写下一些他“当时是如何想”的,但是写下的这些已经不是对输入进行的原始思考了。

尽管在测试方面“过程题”的设计,要求受测者写下解题的步骤,但这些步骤也已经是思考的结果,是一系列思考的结果的组合,并不是直接的思考过程本身。而且,这些步骤的表达,又是经过思考后给出的,评阅者对这个思考的结果作为输入,是否能还原受测者思考的过程,从而给出恰当的评价,又是值得商榷的。其次,这些步骤之间是否与问题解决相关,是否足以支撑、连贯地支撑解决问题的思考,这都是值得商榷的。理科的过程题目,因为理科的客观与严谨的逻辑性,尚有标准可言;文科的问题则评价的依据和尺度主观色彩会更浓些。

3. 任务分解法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将复杂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建立的思考过程,人为拆解为若干子任务,让受测者分别完成子任务的输入和输出的思考,进而构造出整个任务的刻画。同时,还在完成一个子任务后,要求受测者记录子任务完成过程中记录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对本源问题采集了较多的主、客观兼备的结果性和过程性数据,是对前面两种方法的突破。

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子任务的拆解,是按照出题人的思路来拆分的,受测者不一定也是这样的思路,从而对受测者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甚至影响其正常思考。其次,这样的子任务,通常就是完成主任务所需要经过的几个步骤,而这些步骤之间不一定具有先后关系,即除非完成这一步,才能完成下一步;因而每个受测者对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的先后,也会对整个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再者,这样分拆任务,以及要求受测者记录自己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这些都在打断受测者的思考过程。这些间断,都将对受测者的思考过程产生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对于刻画受测者的思考,是需要经可能避免的。

4.其他方法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是想打开思考这个黑箱,可是怎么才算打开呢?例如,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支撑下,利用EEG等技术,记录大脑在思考时的生理图谱,并给出的一些刻画和应用。

 

IMMEX-C的方法,虽然建立在三种方法基础上,但特点在于对具体问题构建充分的信息空间,让受测者在信息空间里游走,在不打断受测者思考的过程中,自动地获取思考过程中对信息的使用行为的客观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重构受测者的思考过程;进而再这个重构的过程数据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IMMEX-C的突破点在于,测评不是目的,集成的训练环境使得对问题的思考得以由浅入深,由低阶走向高阶。变式的设计,使得受测者在同一类问题的问题空间中连贯地思考,不断适应具体问题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的品质,尤其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多路径策略的形成,乃至最终的优化和稳定的发展,使得受训者对这类问题建立充分的认知。而且,训练的同时,又使得测评从过程性评价,上升到发展性评价,为相应的教学干预提供了更有效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