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考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我们不难想到,学习就是要使得这个“思考的黑箱”具有丰富的“操作能力”。一是将“输入”、“输出”以及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以便再次提取和使用;二是学习思考的方法和积累策略,以便对某些输入,对应上可以应对的思考策略,从而按照这个策略的引导进行信息加工,给出相应的输出;第三,是学习对新的从未遇到过的输入的处理方法和策略,以至于在前面两类所学的基础上,能针对这个新的输入有所创新,有合理的输出被产生。最后,是对于各类问题的策略进行扩展和拔高,从而得构建更高级的思考策略,以更高效地应对更广泛的输入。

因此,学习必须通过思考来实现,光凭记忆来学习,仅是在思考中学习的第一层。况且,要记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人脑还有遗忘的机制,死记硬背不是长远之计。再者,能够直接来记忆的,已经不是新内容了,遇到新的输入,没有记忆可以匹配了,大脑这个黑箱就只能停止工作么?

于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输入”和“输出”是什么,“黑箱操作”是怎么操作的。在明确了“输入”和“输出”是什么后,专心搞清“操作”部分,尤其是如何利用各学科既有的知识,来构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

 

在获取输入后,黑箱没能利用既有的记忆甚至额外补充的信息找到或者构建出充分合理的信念作为输出,问题产生了。因此,问题驱动了思考,问题带来思考的需求。

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就是知识。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简要说明。

为了排除既有记忆直接作为答案的情况,我们举这个例子:《致爱丽丝》是在贝多芬耳聋以前还是之后作曲的?

看到这个问题,通过视觉输入了大脑,一般而言,我们少有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没有记忆可以直接利用,作为输入的反馈(输出)。当然,这里我们也不排除那些不想动脑子思考的情况,或者说,他们的思考策略是猜一个输出,前或者后,毕竟这个答案作为输出有50%的正确概率。但是,猜出来的答案,虽然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可并不是《关于思考》部分,我们所说的要研究和训练的那个“狭义”的思维过程,也即思考的过程。

对于这个输入,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搜索记忆中相关的信息,并希望通过这个“相关性”建立起输入的联系;要么通过这些联系于一个合理的现有输出关联起来;要么就要构造一个新的认知结果,作为输出(答案)。于是,针对输入的第一个对象《致爱丽丝》,我们可能有:

这里,第二个对象的联系也已经出现,当然,也不排除有学生不知道《致爱丽丝》是贝多芬作曲的,那这个联系还会需要一步的思考。即便不知道,这个联系,也因贝多芬是输入中涉及到的第二个对象,我们的大脑也会对其进行一次记忆的搜索,可能获得这样的认识:

接着,大脑会尝试对这些搜索出来的记忆进行再次搜索和关联的尝试,预期与一个合理充分的对象建立联系可以作为输出。但是似乎都没有能如愿,说明记忆中的信息已经不够,需要从记忆以外的可靠的信息源进行补充(这又是一个可以展开许多的方面,这里从简)。通过信息补充,尤其是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补充了《致爱丽丝》作曲的时间,以及贝多芬失聪的时间,于是有:

信息搜集到这里,可以看到,虽然没有直接的一个结果可以作为输出,但是已经有充分的信息来提供思考加工,找到输入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构造出一个新的认知结果作为输出。我们可以表示为:

 

到此,仅完成了思考的第一层,获得的知识也只是初级的。毕竟,类似的问题还有无穷无尽的数量,难道我们要在大脑里都建立一遍这样的思考过程么?贝多芬一生作曲成百上千,难道每首乐曲我们都要去经历一次上述的思考来作为知识?贝多芬失聪是一个可以构成这样问题的对比事件,每时每刻都还有其他事件在发生,都可以用到这个问题上,难道都要经历这样的思考,才能算有知识了么?到底什么是知识?

实际上,上述的思考,就是一个思考由低阶走向高阶的过程,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具有一般性。对这个问题我们又通过思,获得了一个策略流程:

策略的显式表达:
S1. 分析题目,明确要比较的两个事件AA和BB分别代表什么。
S2. 搜索和明确AA事件发生的时间;搜索和明确BB事件发生的时间。
S3. 利用时间顺序,比较AA和BB发生的先后,得到关系CC。
S4. 建立新认知模式:AA事件发生,与BB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是CC。
S5. 利用新认知结果作为答案,并将新模式进行记忆。

有了这个策略,就可以应对一切可以被归类为这类问题的具体问题的思考。例如,今天早上你迟到了么?

 

至此,也只能算是完成了思考的第二层,获得了一个中级的知识。毕竟,这个策略虽然用显式的流程表达出来了,但是还是分机械化;有些归于此类的问题,还可以有灵活的应对策略。例如“西施是否听过《致爱丽丝》?”这样的问题,虽然前述策略可以解决;但是由于西施所在年代必然是17世纪以前,因此无需明确查到西施生活的年代,就已经可以断定西施不可能听过《致爱丽丝》,因而解决这个具体问题可以应用现有策略的变通策略,从而使得问题解决更高效。

于是,利用一些典型的时刻点来界定事件的发生时段,就无需精确到事件的发生时刻,从而也有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来,原先的策略得到了优化,也使得那些无法查到精确时刻事件的问题,也被包含到了这个解决策略中;也就是说,这个策略更加健壮了。

通过这样扩展性思考后,大脑思考的这个黑箱就越发地稳健和高效,所学的知识也才更成体系,利于掌握和应用。这才达到思考的第三层,获得的是具有普适性的知识本质。